分类:申论/湖北    来源:fenbi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不得在答题卡上贴附任何其他纸张。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才可以开始答题。
5.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7.严禁折叠答题卡!
材料1(6951283)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正值中国刚刚宣布消除绝对贫困之际,脱贫攻坚因此成了首场“代表通道”上多位代表的共鸣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说,去年内蒙古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产业扶贫,也凝结着全区1.6万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
郭艳玲说,农技人员既是科技人员,也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泥腿子”。正是大家的艰苦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为农牧民、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陈晓华委员表示,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置,立足特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同时,要落实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里的人才到农村去,着力整合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培养。
在湖北省荆门市客店镇南庄村,满目青翠、飞湍瀑流,村里依托好风景,建设生态有机种植园、农耕体验园等,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我们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孙兵代表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刘家奇代表建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云南是我国鲜花、蔬菜、水果、野生菌等生鲜农产品的重要产地。李学林委员跑遍云南16个市州、60多个县后发现,近年来,这些特色农产品外销量增长快,然而冷链物流环节发展滞后,成为影响农产品品质和新鲜度的短板。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农业大省解决农产品产销运输中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重视产地采后保鲜设施的建设,鼓励经营主体建设专业化的产地保鲜处理体系,支持线上农产品流通产地仓库建设。同时,还要进一步打造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辣椒、大蒜、冬枣、莲藕……为满足村里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西华庄村带动周边村庄一起流转土地,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李连成代表说。谈及村里下一步发展,李连成表示:“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等力度,继续引进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将通过孵化平台,培育壮大本土农业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从技术农民转向更加多元的新农人,原有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级。”刘永好委员建议,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高端农业职业经理人,孵化更多新生代农民企业家,更好地带动脱贫户、小农户掌握技能。
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兴起,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打开了一扇窗。张近东代表建议,把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作为系统工程,建立由政府、高校、电商企业联动的电商人才培训模式,由政府顶层设计,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进行实战培训,快速有效地培养农村实体零售人才。
材料2(7907987)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精神,凝结着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与勇气,涌现出一批政治坚定、表现突出、贡献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必将激励人们一往无前,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毛相林,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白晶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
李玉,“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工+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率领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1962年建场以来,林场几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将荒原变成林海。2017年以来,大力推进荒山造林绿化,完成各类造林5.6万亩,平均造林保存率95%以上,每年产出的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达145.83亿元。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定制有机茶园50.8亩。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等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中共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创新扶贫定制茶园,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创立“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享机制。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全乡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124个,建立党员创业基地16个,带领78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形成万亩蔬菜、万亩脐橙、万亩白莲、十万生猪、百万蛋鸡的“五个万”基地。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坚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先后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5大产业体系,坚持开放交流、互学互鉴,成为中国精准扶贫对外交流窗口。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土豆种植面积3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花椒种植1500亩,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利用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等措施鼓励贫困户养殖家禽、能繁乌金母猪、西门塔尔牛等,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利用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养蜂产业。此外,还发展了核桃、云木香等产业,建立起旅游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建成山地苹果生态果园2000亩,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年存栏3000只湖羊养殖场、年存栏2300头生猪养殖场,总规模500千瓦的光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形成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引领,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养殖等各项致富产业多点开花、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总体目标。
材料3(4490999)
“打起攻坚战,过起新生活;唱起幸福歌,温暖暖心窝;财富有多少,要靠自己去奋斗;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蹚不过的河;心中有梦无难事,苦辣酸甜都是歌……”年轻时就爱唱歌的C村村民彭英,用朴素的语言把自己的脱贫感悟编进了歌里。山歌唱出了她的心声,唱出了C村村民的幸福感。
C村是一个平均海拔800多米的小村庄,曾是G市贫困程度最深的边远穷村。“C村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C村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旧衣服,吃的红薯山芋当主粮。”这首顺口溜唱尽了村里的悲苦困顿。
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C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率先摘帽脱贫,还摘取了“全国文明村镇”等桂冠,成了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明星村。C村正在发生着美丽“蝶变”,每一位村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在悄然改变。如今,踏访C村,好一幅青山环抱的“美丽乡村图”!进村的石板路整洁古雅,白墙褐瓦的小楼错落有致,溪水蜿蜒欢快地流淌,竹子做的水车悠然旋转,村口、树梢悬挂的红灯充满喜庆。
乘着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契机,C村以修路为起点,按下了脱贫奔小康的“快进键”。现在,平整宽阔的盘山公路通到了村口,公路边有护栏,路上有减速带,村里还建起了停车场,停满了各种大巴车和小汽车。为使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链、价值链,实现长期增收致富,在充分征询群众意愿后,C村利用生态优势,确定发展以茶叶、毛竹、黄桃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C村从外面引进了两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是黄桃合作社,种植黄桃460亩,一个是茶叶合作社,种植茶叶200亩。通过上级产业扶持、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等方式,为全村21户贫困户每户筹集产业发展资金2.2万元,入股到黄桃合作社和茶叶合作社当中。为了确保贫困户的收益,规定了入股资金的分红比例。现在,每个贫困户每年分红在5500元左右。“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120元,还能照顾家里。”平时在黄桃合作社工作的村民彭辉说,一年仅务工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再加上年底分红,家里的收入有了保障。彭辉自豪地说:“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村里已经有了23辆小汽车。”
当前,走在C村,只见游人如织,村民与游客热情互动,好不热闹。养蜜蜂、种黄桃、种茶叶、做电商、卖特产、生产竹筒酒、打糍粑……这几年,看到商机的村民纷纷回村,搭上旅游产业“快车”。家家户户发挥自身的潜能,将当地风俗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好日子”。人们慕名而来,有前来考察的红色培训学员,有想看一看脱贫村新貌的游客,有带来扶贫项目的企业家……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涌入。
当地政府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了C村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着力开发旅游景点,设计旅游精品线路,融入全市全域旅游。与此同时,当地研发了“精准扶贫大讲堂”体验教学课,并开发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小道等主题活动,来C村培训的学员大幅增加。2019年,C村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目前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共30户,返乡创业的生力军正成为C村发展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材料4(4920093)
巍巍大别山,物华天宝地。脱贫攻坚战中,H市培育发展红苕、蕲艾、佛手山药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带动26.4万贫困户摘掉穷帽。H市扶贫办主任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品牌等短板,健全产业链,让脱贫产业“长”得更壮实。
3月初,春雨淅沥,A县城关镇小丰山村环村公路上,大货车排成长龙。“都是来拖红苕热干面的,这是Y公司的爆款产品,每天网销超过1万单。”小丰山村党支部书记介绍,2020年,Y公司给村集体和脱贫户带来近百万元收入。小丰山村,2015年被定为重点贫困村。该村引进市场主体,成立Y公司食品加工厂和电商公司,发展红苕种植、加工等产业。Y公司发展很快,但公司张总经理却感到压力重重:收购的红苕品质不一,主要原料红苕淀粉依赖外购,主打产品红苕酸辣粉销量减少。
2018年,A县整县脱贫,县里设立2000万元红苕产业基金,支持延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0年初,Y公司与全县12家红苕种植合作社签订协议,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实行订单收购。8月,年产7000吨红苕淀粉的加工厂在产业园投产。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红苕产量提高一倍,每亩带动村民增收近2000元。Y公司还开发出新品红苕热干面,一上线就成为爆款。“2021年,红苕热干面单品销售额有望突破8000万元。下一步,公司要建立仓储基地,打通物流堵点,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张总经理信心满满。
请根据资料1、2,谈谈你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紧扣资料,全面准确,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二、请根据资料3、4,归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做法。(35分)
要求:紧扣资料,全面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三、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与勇气。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实际,以“智慧与勇气”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5分)
要求:主题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具有思想性,字数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