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安徽    来源:fenbi
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某种史书体例的局限时认为:“每论国家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属于这种体制的史书是( )。
某老师在“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中,首先播放了纪录片《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片段,接着补充道:“在这场革命过程中,除了汉阳保卫战以及江浙联军进攻南京外,几乎没有旷日持久的血腥战役。”随后提问:“为什么孙中山计划30年推翻清政府的目标,武昌起义后不到3个月就实现了?”从认知活动角度看,这种提问方式侧重于( )。
马克思称兰克为“天生的历史宫廷侍从”,这说明兰克在史学取材上倾向于( )。
泰戈尔说“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旋律的秘密”。材料中“事物旋律的秘密”是指( )。
《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注,东汉名臣陈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日:‘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及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法国的巴特勒上尉写信给作家雨果,自诩“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之荣耀”,要雨果歌颂他们,雨果则谴责他们的行为是“强盗行径”。这里的“强盗行径”是指( )。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统计表(单位:万两)
下列选项对表中解读比较准确的是(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里的人权是指( )。
“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啰)成功”,民谣中“两军会师”后部队合编为( )。
图中是漫画家米谷在1949年创作的漫画《谁也挡不住》。此漫画描述的战役( )。
申纪兰曾深情地回忆她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说:“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随后高兴的连饭都吃不下。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到国家领袖,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怎么能管得住国家大事。”材料反映出当时( )。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称:“任何美国对亚洲的政策都必须仅仅抓住中国的现实……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永远将中国置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到户”冲破了“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束缚,体现了“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走新路,敢于担当”的大包干精神。据此推断,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
美国学者马修斯在《人文通识课1:古典时代》中指出,(罗马)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这就是说,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效力”,这是帝国拥护者中意的箴言。材料表明罗马法( )。
学者认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材料表明当时英国( )。
下表是有关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时间表
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与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上述材料出自( )。
下图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处工程,对它们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1940年,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企图动用规模空前的兵力实行“闪电战”,叫嚣:“当巴巴罗萨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该计划中德军准备入侵的国家是( )。
下图是2018年联合国维和预算各国分担比例,联合国会费委员会在6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会费分担比例将从5.15%上升到7.92%,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反映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曾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温州、秀州和密州等沿海港口设置市舶司,作为对外貿易管理机构,而以粤、闽、浙最为紧要,合称“三路市舶”。宋朝又派遣使臣招徕海外商客,处置办事不力,影响贸易的官员,奖赏“招诱舶货"有成效的外国商客,授予官位,保护外商在中国的财产、遗产等。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845年,洋布洋棉已充积厦冂,“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输入商品的同时,也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茶和丝。如丝的出口,1843年是2000包,1850年超过56000包。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湖南、福建、浙江等地也开始了大规模种茶,还设立了茶厂专冂加工制造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2018年以来,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大幅度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分别降到13.8%和6%,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随着2018年11月1日新一轮降税措施实施,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7.5%,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摘编自《“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I)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因素。(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阁下:
我从费米和西拉德的手稿中,知道……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在大量的铀中建立起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会或为可能,由此,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大量像镭一样的元素。
这种新现象也可以用来制造炸彈,并且能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
基于这种情况,您会认为在政府同那批美国做链式反应工作的物理学家之间有一种经常地接触是可取的。
a)联系政府各部,经常告诉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并且提出政府行动的建议,特别要注意美国取得铀矿供应的问题。
b)设法加速试验工作。我了解到德国实际上已经停止出售由它接管的捷克斯洛伐克铀矿出产的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目前正在重复美国关于铀的某些工作。
您的诚实的
A.爱因斯坦
1939年8月2日
——摘编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之后,爱因斯坦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信中呼吁:“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释放出来的科学家,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该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摘编自杨舰、刘丹鹤《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材料三爱因斯坦在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类赐福还是给人类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在信中表达的主要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爱因斯坦对待核能利用的态度并分析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淡你对“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的认识。(6分)
阅读历史教科书中的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实物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替代代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②
(1)概括上述教科书内容的主题并撰写一份教学提纲。(6分)
(2)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3分)
(3)如果讲授上述内容,请你设计出内容之间的过渡方法。(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东方文明”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古代历史文明”中图腾崇拜一目时,将多哈运动会开幕式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确立“拯救中国传統文化”主题加以拓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视频资料:多哈运动会开幕式的影像资料(选节开幕式恢宏的场面,日本花车和中国花车三个片段,时长2分钟)
师:看完这段资料后,哪些画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到印象,为什么?
学生开始的注意力放在开幕式宏大的场面和精彩的节目表演中,只有很少学生注意到日本花车不协调之处。教师便把日本舞龙的图案定格,学生有惊讶、有不解、有困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中国龙出现在日本花车上?
学生惊讶不解的表情在教师的追问下换成了愤慨的表情,小声议论纷纷。
学生观点一:中国的文化很优秀,受中国的影响。
学生观点二:是日本强占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教师出示有关龙的图片(从红山文化到现代社会一系列有关龙的图片,也包括瓷器、书法、绘画、服饰、建筑、邮票、玉器、生活用品等)。
师:请大家说说龙的历史和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生:龙是部落战争中,融合各部落的图腾而形成的。
生:龙起源于中国,对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龙是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以龙自称,所用器物也以龙装饰,如龙袍、龙椅等。
生:我们现在还有舞龙灯、赛龙舟的活动。
生:我们写作文时会用到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
生:我们还有一首歌《龙的传人》。
师: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后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至少八千年,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图腾就是龙。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商周赋予它威武,汉唐给予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成为皇权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在现代生活中也难以磨灭。
学生在这场有关龙的历史、龙的影响的讨论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自己作为龙的传人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但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并不是这节课的唯一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作为龙的传人,除了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还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肩负起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鲍丽倩《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别说明上述教学片段的可取与不足之处。(9分)
(2)根据上述教学片段,归纳教师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前100年,主要历史内容可以概括成六个字:沉沦、探索、奋斗。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00年时间,主要的历史内容也可概括成六个字:探索、奋斗、辉煌。
——摘编自李文海《从民族沉沦到民族复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辉煌”历程中的“探索”与“奋斗”,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