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师招聘《语文学科》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山东    来源:fenbi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一)

(一)论述文阅读。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

(二)文学阅读。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老林走了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饭了吧?”

柳溪摇摇头:“不可以的。这米不是咱家的,是给东家的。”

儿子噘起了小嘴说:“一顿也不能吃吗?”

柳溪说:“东家的米,一粒也动不得。”

老婆颤巍巍地问:“你看,咱就留一点点,给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对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柳溪叹口气:“不行。这是救命粮,动不得啊!”

老婆默默给柳溪拿过两个菜团团。

柳溪装起一个,把另一个递给儿子:“我一个就够了,这个给你。”

老婆又从儿子手中把菜团要过来说:“穷家富路,来回一天一宿,一个菜团咋够?”

柳溪说:“我会在路上想法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换我的面汤,咋样?一斤换一碗。”

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

掌柜沉了脸:“你的小米动不得,我这热汤也喝不得。”

柳溪转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还东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该咋着?你死心眼啊?”

柳溪边走边说:“我死心眼。反正这米不能动。”

出了乔家镇,就进山。

柳溪实在是走不动了。

路边有小溪,他跑过去,双手捧起水来,喝个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饿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小黄花,一看,是苦麻子,这东西能吃,就是特别苦,管败火的。

柳溪乐了:嘿嘿,这里有野菜,就饿不着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见了婆婆丁,还有羊妈妈,这些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菜,不一会儿,就吃得满口青绿色。

有东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劲儿又来了。

刚走几步,柳溪见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男人问:“你挑的啥东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问:“卖点给我吧?家里没吃的了。”

柳溪答:“东家的小米,我哪敢卖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给我一半米,我给你两块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块大洋,现在50斤小米给两块大洋,这买卖合适呀。

柳溪说:“这样吧,今儿这米不能动,明儿我给你送来,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不?”

男人面露难色:“可是,我这会儿缺粮啊。”

柳溪只好说:“这我可帮不了你。

男人一瘸一拐走了。柳溪心里难受。

他想,这小米如果不是送给八路军伤员的,他说啥也要卖给这男人点,一家人挨饿,那滋味他尝过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团,大口吃起来。

他知道,翻过大梁,就到了清凉洞。

吃完菜团,他顿觉又来了劲,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了柳溪。

十多个伤病员一同来到洞口迎接着他。

陈连长握着柳溪的手说:“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谢谢你!”

说罢,陈连长给他敬了一个军礼。

陈连长吩咐赶紧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饿急了。

这时,一个男人一瘸一拐走进来,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见的那人。

陈连长说:“这是新来的张排长,粮食没运来,肯定是有困难,我们自己也得想法,我就派他出山买粮。”

张排长把经过一说,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

(摘编自《民间故事选刊·上》)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头交代了柳溪的党员身份和他送小米的用途,这为柳溪后面拒绝别人的行为提供了思想支撑
B、柳溪“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贫困,又体现了粮食的无比珍贵
C、柳溪从妻子给他的两个菜团中拿出一个给儿子,而自己宁可路上挖野菜吃,这说明他是关爱家人的好男人
D、柳溪其实完全可用卖 50 斤小米的两块大洋为队伍再多买一些粮食,但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确实死心眼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的环境描写,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艰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B、“菜团”对于柳溪来说,极其重要。文中写他先舍不得吃,后来又大口吃了,这看起来矛盾,实际不矛盾
C、小说将张排长花大价钱买米与柳溪舍不得动一点米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主要人物柳溪的优秀品质
D、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很集中,叙述简洁,不蔓不枝;对话虽简洁,但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的特点凸显了出来
6

小说中,柳溪家人、面馆掌柜以及张排长都向柳溪要米,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
(三)

(一)文言文阅读。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丰六年八月,,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 / 皆聚民城郭中 / 为粥食之 / 为疾疫 / 及相蹈藉 / 或待哺数日不得粥 /而仆 / 名为救之 / 而实杀之
B、前此 /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 / 为粥食之 / 为疾疫 / 及相蹈藉 / 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 名为救之 / 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 / 皆聚民城郭中 / 为粥食之 / 为疾疫 / 及相蹈藉 / 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 名为救之 / 而实杀之
D、前此 /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 / 为粥食之 / 为疾疫 / 及相蹈藉 / 或待哺数日不得粥 /而仆 / 名为救之 / 而实杀之
8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1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四)

(二)古代诗歌阅读。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3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五)

(一)综合语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①保护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______就岌岌可危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____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②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______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③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一纸包含进退的“谢客令”,进是珠峰环保的进步,退是人类活动的让步。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了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④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4

文中四处画线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

A、熙熙攘攘 形势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 形势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 形式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形式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17

文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对偶
B、夸张 比喻 对偶
C、拟人 夸张 借代
D、反衬 借代 比喻
(六)

(二)缩写。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1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四、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9

古人说“书犹药也”。它们或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或能强健体魄、滋补身心……请结合一部名著,谈一谈它的“药效”。

要求:符合名著内容,条理清楚,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