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初中语文》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湖北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划线字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社(jì)、 风雪(zǎi)途
B、(biāo)悍、未雨绸(móu)
C、(gèng)古、(jiá)然而止
D、泥(nào)、 (qiáo)首以待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骋颓唐、家喻户晓
B、嗥鸣叱咤、功亏一溃
C、屏障鸟瞰、鞠躬尽瘁
D、凛冽慰籍、锋芒毕露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金碧辉煌的落日映在空中,十分好看
B、不管是白发苍老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
C、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求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D、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并没有消沉,而且从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B、这个精致的灯笼将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
C、由于这次交通事故,山南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D、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

下列汉字中,没有会意字的一项是(  )。

A、进—多—构
B、问—积—精
C、社—歌—还
D、搭—优—涉
6

下列作家、作品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楼拜《坎特伯雷故事集》
B、狄更斯《双城记》
C、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D、但丁《神曲》
7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四书”“五经”
B、《国文百八课》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写的开端
C、语文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名为“语文”,此前一直称为“国语”或“国文”
D、“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
8

对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演变历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教学大纲修订时期
B、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
C、课标时期→新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教学大纲时期
D、教学大纲时期→课标时期→新课标时期→后课标时期
9

下列不属于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的表述的一项是(  )。

A、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C、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D、为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提升文化选择力和促使社会语言生活发生巨变打下基础
10

学生到初中毕业时的识字量、课外阅读总量、优秀诗文背诵量应该达到(  )。

A、2500个左右、100万字以上、60篇(段)
B、3000个左右、200万字以上、100篇(段)
C、3500个左右、400万字以上、240篇(段)
D、3500个左右、500万字以上、300篇(段)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  )。

A、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要求
B、“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C、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D、基础性与选择性结合的要求
(一)

阅读以下古诗,回答第12~15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12

下列与“道士”以及“道家”信仰无关的思想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尚贤
C、淡泊自持
D、顺其自然
13

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写诗人清早入山时的见闻
B、“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写戴天山道士居住的环境
C、“无人知所去”正面反映了诗人与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事实
D、“愁倚两三松”以动态写出诗人等待道士时的焦虑的心理状态
14

对“溪午不闻钟”一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观的钟声
B、道士所在的道观里面没有钟或者没有打钟的惯例
C、表现诗人对不遇道士的警觉与担忧
D、在行文上有暗示、伏笔作用
15

与本诗思想情感完全无关的表述是(  )。

A、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喜爱
B、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追求
C、追求功名而不就的挫败感
D、访道士而不遇的失落感
二、文言文阅读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二)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第16~19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史草自随。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16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①若信邪       佞:

②皇且殆       嗣:

17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     就:

史草自随                 以:        

18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

19

选文主要叙写了吴兢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三)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第20~21小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

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日“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来说,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

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20

读完课文,有同学产生了疑问:开头一段为什么要从翠屏湖写起?教师便组织大家讨论,然后总结。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写出简明的总结语。(7分)

21

如果增选这篇文章为九年级的课文,请你概括并简要分析学生学习此文对提升思想认识的价值。(8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四)

阅读《马说》教学实录,完成第22~23小题。

师:“人尽其才”是实现人才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封建社会,很多人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说》就与此相关,“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生:“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主要用以陈说某种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很好,我们再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自读,争取记住。

生:韩愈,字退之,号昌黎,著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导古文运动,位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便写了《马说》。

师:现在,我们先边听范读,边注意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屏幕上的字是生字或多音字,要会认会写。

(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都会认会写“乐、祗、骈、槽、枥、食、粟”等字)

师:你们刚才听了有情有味的范读,肯定也想展现一下自己朗读的风采吧。下面,请自由朗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屏幕上的三个问题:(①不懂的词句;②文章的结构;③作者的观点)

(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参与谈论疑难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与谈论的很认真,有了一些了不起的发现。例如,第四组的同学发现“食”字在文中有几个意思,第五组同学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现在,我们一起做文言词语练习。同学们对例句中的“之”“其”“食”“策”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给予赞扬,做必要的提示与补充)

师:为了理解《马说》的精髓,我们一起研讨几个问题。你可以从中选一个或几个问题,准备好了就全班交流。

(屏幕显示:①交代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是哪一句?②表明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是那些语句?③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哪几类人?④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第①题,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表明伯乐重要性,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第②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缺乏,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嗯,很有见地!另外一组的同学也准备好发言了,请讲!

生:我觉得他刚才说的原因不够全面,还应补充“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这一句。

师:你补充的很有必要!第③题,我们一起回答吧!“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比喻哪几类人?

生:比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的人、统治者。

师:统治者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愚妄浅薄的君主和残暴的君主,这里应该加一个什么形容词呢?

生:愚妄浅薄。

师:第④题,谁来?

生: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师: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确立了“人才兴国”“科技强国”国策。那么,

我们再来讨论几个有意思的话题:①假如你是伯乐,将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②假如你是千里马,怎样才能奔驰千里?③假如你还不是千里马,将怎么办呢?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同学间或赞许,或补充、反驳、纠正)

师:关于“人才”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面,我们分男女两组,用8分钟时间竞背,你们认为优美的句子。

22

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的。(7分)

23

分析该教师培养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8分)

五、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五)

以下两则材料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注意材料末尾的提问。材料一:

人在成长过程中,在性格、习惯、能力等方面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其中,某些弱点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比如:胆怯、冲动、懒惰、疏忽大意、学业上的长期偏科;有的弱点比较顽固,改变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时间、毅力,遭受痛苦甚至精神折磨。

请你思考:为克服顽固的弱点而努力付出,是否有价值?

材料二:

遵守社会习惯、秩序、传统,多数情况下能给社会成员个人带来安全感。但是,这往往意味着社会整体不能创新、发展、进步。质疑与挑战现有秩序,则有可能使个人被孤立,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社会也有可能陷入混乱甚至动荡。

24

请你思考:挑战习惯与秩序,是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用一句简洁的话回答你选择的一个问题,并以这句话为标题、论点,举出与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等方面有关的例子进行论证,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