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河南省许昌市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河南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图1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与该形势形成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农业政策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废井田,开阡陌’为主题的土地改革。”这场“土地改革”(  )。

A、导致了农业的停滞
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削弱了农民积极性
D、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3

表1是东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背离了传统教义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出中国化特色
4

从唐末至北宋,坊市分离制度逐渐崩溃,商业区和居民区不再严格区分。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建筑技术的提高
C、政府控制的松弛
D、城市人口的增加
5

明弘治年间,温州出现“贫家无棉花者,替人分纺分织”的现象;万历年间,松江府城中有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材料中的现象(  )。

A、表明明代人们生活水平很高
B、导致了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C、反映了明代新的经济因素
D、得益于明代统治者的重商政策
6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的中书门下,到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古代中国的“大部制”历经多次变迁。这些变迁(  )。

A、围绕中央集权制度展开
B、促使权力逐渐走向集中
C、不断提升行政运作效率
D、逐步确立皇帝至高权威
7

鸦片战争前,湖州辑里丝销路限于国内。鸦片战争后,“首先经广州,后经上海,大量输出国外”。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列强加大对中国原料的掠夺
C、中国市场被列强控制
D、中国商品竞争力日益提高
8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总理朝政之初向洪秀全条陈的新的治国方略,堪称当时国内最为完整和先进的近代化纲领。洪仁玕条陈《资政新篇》意在(  )。

A、维护农民利益
B、发展资本主义
C、改革国家内政
D、获取列强支持
9

据学者统计,“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以《新青年》为例,“科学”一词就出现了1913次。这说明(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了广泛普及
B、科学已被近代大学教育重视
C、科技近代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D、“科学”成为思想斗争的工具
10

表2为1924~1927年国民党入党党员数量统计表。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大力宣传
B、国共合作的实现
C、北伐战争的开展
D、政府控制的松弛
11

1938年10月至1943年间,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日本关东军除外)的比例,分别达到62%、58%、75%、63%、58%。这说明该时期(  )。

A、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日本对华侵略程度有所减缓
C、国民政府消极抵抗日本侵略
D、中共敌后战场抗战成果巨大
12

1956年4月后,我国学术思想界日渐形成了一个热烈争鸣的局面,既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讨论,也有麻雀是害鸟还是益鸟的争鸣。由此可知,当时(  )。

A、“双百”方针效果显著
B、学术思想界出现了混乱
C、国家急需明确文艺方针
D、科技文艺成果不断通现
13

1957年,重工业在我国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7.6:29.6:52.8变为27.3:29.2:43.5。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民众积极性的高涨
B、三大改造的开展
C、优化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
D、科学技术的提高
14

图2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  )。

A、采取渐进方式
B、以经济为主导
C、坚持平等互利
D、由沿海到内地
15

截止到1998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前,除宪法及其两个修正案以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233件、做出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94件;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行政法规795件;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法定权限制定规章约26000件。这些法制建设成就说明(  )。

A、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依法治国
B、民主政治体制得到法律保障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发展
D、人民民主权利实现了法制化
16

有学者说古代希腊智者们推动了哲学从自然哲学向道德哲学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智者们(  )。

A、彻底否定了神学思想
B、关注人对社会的作用
C、挑战了传统城邦民主
D、提出了自律道德学说
17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四条规定;“对人实施其他侵侮的,则罚款25阿司(古罗马标准货币)。“这说明古代罗马(  )。

A、维护公民财产私有
B、公民社会地位实现了平等
C、彻底废除了野蛮习惯法
D、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保护
18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从西欧绕过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启了欧亚之间的新路。”这一壮举的创造者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9

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不仅完成了许多专门的学术性、理论性著作,还多方面地利用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接近大众的文艺形式宣传他们的思想。这说明启蒙思想家(  )。

A、注重寻求广泛群众基础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D、彻底打破了神学的束缚
20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  )。

A、相继颠覆了宗教神学地位
B、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D、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需求
21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完法,作为帝国首脑的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他手中集中了“过多的、无论整体还是部分都不受影响的权力”。这表明(  )。

A、帝国首脑行使权力不受限制
B、德国议会立法功能名存实亡
C、帝国皇帝拥有大量国家权力
D、普鲁士国王受帝国皇帝制约
22

列宁指出,二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初原因,就在于当时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不仅有农民群众,还有资产阶级。据此可知,二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B、依赖于群众革命意识高
C、是一场无产阶级大革命
D、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23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的口号”,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开始了“一个影响美国人生活每一方面的深刻的和彻底民主变革的时代”。这一认识(  )。

A、忽视了新政的进步性
B、夸大了新政的进步性
C、揭露了新政的欺骗性
D、科学分析了新政的创新性
24

1951年,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科、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协定,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与钢铁实行统一管理。六国的行动(  )。

A、消除了法德间的矛盾
B、有利于抵制美国援助
C、标志欧洲共同体成立
D、为西欧联合奠定基础
25

表3为2015年世界部分“关键词”解读。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经济领域出现区域集团化热潮
B、美国经济霸权优势消耗殆尽
C、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中国构建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西方的传教士,继续从事明末以来的翻译事业,将西方有关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水利、医药、火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传入中国。当时西方的科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传教士带来的,而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并非都是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在主观上,他们也只是把传播西学作为博取清朝统治者信任的手段,以利于他们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而清政府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对外来的西方科学文化认识得有限,利用的也有限。

材料二  中国文化通过传教士的中介,对欧洲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把《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译为拉丁文刊行。18世纪后期,耶稣会士冯秉正把《通鉴纲目》译为法文,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古代历史。他们还通过书信和著作向欧洲广泛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学术、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中国的封建典制和文化,对18世纪中期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都有一定影响。传教士所传达的关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如行政组织、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信息,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天主教会和西欧封建王权的武器。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26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清代前期东学西渐相对于西学东渐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产生的原因。(6分)

(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铁路交通发展的首要基础是修建铁路,私人铁路公司获得筑路权主要是依靠议会立法的帮助。在1825年—1849年,议会通过了846的项目法案。到1852年,英国铁路网的主要构架已经建完。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形式。初期的英国铁路是在缺少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组织铁路交通的需要导致了铁路公司的合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议会发挥了仲裁人的作用,作为依靠承运货物和人员而获取利润的运输产业,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规范的市场监管有利于铁路交通的良性发展。议会立法对工业化时期铁路经营的介入主要表现在规范运费保障乘客安全等方面。

材料二  甲午战争让国人深刻意识到铁路之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光绪帝及其师傅翁同龢痛感甲午战败之耻,积极接纳各方的改革建议。此时,欧美列强相继出现资本过剩,对于投资外国铁路报有极大热情。.......1895年颁布改革谕旨,修铁路被列居首位。在管理模式上,津芦铁路沿用昔日官款官办模式,该路总价值平银407万两,其中,官款占有最大比重,特别是户部的拨款,同时也借用了部分洋款和商款。

27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议会立法对铁路发展的推动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的原因,说明它同英国的早期铁路建设的不同之处。(8分)

(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7年7月,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7月12日,国民政府致电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在中日间做些调节工作。美国担心调节会激怒日本政府,16日向《巴黎停战公约》各签字国政府发表声明,既没有指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罪行,也没有点日本侵略者的名。随着中日冲突升级,9月的国联大会建议各国给“中国以援助”,美国不但不与英法合作,且坚持不做任何承诺。11月3日,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美国代表戴维斯要求美国政府响应中国的呼吁,拒绝向日本提供贷款。令人叹息的是,参加会议的美国高层并未下定对日本实行制裁的决心。美国国内孤立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也对戴维斯大加鞭挞。日本政府唯恐天下不乱,对美国施加压力,22日布鲁塞尔会议复会中,当中国代表向美英代表提出会议应采取制日援华方针时,美英代表不置可否。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美国舆论界认为:“美国对中国的一年贸易额,还抵不上美国与日本打一个星期仗的战争费用。”美国前国务卿史生写给《纽约时报》的信中说,日本侵略中国受到美国的“积极支持”,“美国对日本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和占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如果没有这种种援助,日前的侵略就可能被制止”。

28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美国对“七七事变”的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上述反应的影响。(6分)

(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冷战,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文、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状态。在二战结束后不到两年时间里,随着美苏在东欧的敌对日益严重,在对德、日战败国的政策上的尖锐对立,在伊朗和土耳其问题上激烈争执,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对立互动中,以美国首先发出明确的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而爆发。随后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

2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采取的具体对抗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双方所采取措施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