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考生回忆版)

分类:教师资格/初中/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

某中学增设了国学经典、体能运动、科技发明等校本课程,要求初三学生至少选修两门。此事遭到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占用学生的中考复习时间。该学校做法(  )。

A、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B、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C、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
D、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一所学校在“数字化”办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过程性数据”与“关键事件”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系统,用以跟踪学生在品格、学业、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该校做法注重学生的(  )发展规律。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整体性
D、能动性
3

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他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下列选项与这句话强调的内容不相符的是(  )。

A、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是为师的基础
B、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为师的基础
C、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是为师的基础
D、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是为师的基础
4

某校许多优秀校友在回忆录中都谈到“自己的成长凝聚着各学段许许多多教师的辛勤劳动”,这充分表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主体性
B、特殊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5

下列选项中,无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决定的机构是(  )。

A、乡镇人大
B、县级人大
C、市级人大
D、省级人大
6

某校在初三年级中考前进行摸底考试,取消低于一定分数线学生的中考资格。该校做法(  )。

A、正确,学校有自主管理学生的权利
B、正确,学校有组织学生考试的权利
C、不正确,学校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D、不正确,学校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7

教师江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学校以影响升学率为由予以制止。该校做法(  )。

A、正确,学校有提升升学率的义务
B、正确,学校有自主管理教师的权利
C、不正确,侵犯教师的科学研究权
D、不正确,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8

某中学班主任孙某规定,学生迟到一次,罚款5元,一学期下来总共收到135元,用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孙某的做法(  )。

A、正确,有利于减少迟到现象
B、正确,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C、不正确,教师没有罚款的权利
D、不正确,应征求家长同意才能罚
9

熊某侵占了学校的校舍,用于经营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熊某应依法承担的责任是(  )。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补偿责任
10

中学生赵某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件科技作品参加比赛并获奖,所获荣誉证书应归(  )。

A、赵某本人
B、辅导老师
C、所在学校
D、所在班级
11

某县民政部门根据需要设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对流浪乞讨且暂时查不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民政部门对这些未成年人承担(  )。

A、临时照顾责任
B、临时监护责任
C、养育责任
D、监护责任
12

中学生郭某在上课时突发疾病,学校发现后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关于学校在此事故中承担的法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承担任何责任
B、承担部分法律责任
C、仅承担道义责任
D、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13

林老师是某公办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他们带的班级没有取得理想成绩,于是他私下修改了本班成绩。此事被发现后,林老师受到警告处分。依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正确的是(  )。

A、由学校提出对林老师处分的建议
B、对林老师的处分期限为12个月
C、对林老师的处分要报上级人事部门备案
D、林老师接受处分期间,学校暂停其教师资格
14

莎莎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这次考试莎莎的成绩又下降了,她也着急,按往常教语文的陈老师约她到办公室说话。陈老师的说法恰当的是(  )。

A、“你怎么又考这么差!明天把家长叫来!”
B、“你觉得在学习中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
C、“你成绩总提不上来,要不到校外机构培训一下?”
D、“我这里有些模拟试卷,你要不要拿回去做一些?”
15

李老师和方老师是好朋友,学校每次组织教学评课时。李老师和方老师只评对方的优点,提到不足时往往轻描淡写。对于李老师和方老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体现自由和责任的结合
B、没有体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C、没有体现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D、没有体现个性与全面的结合
16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  )?

A、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B、突出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C、遵循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D、体现教育评价的多元性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到1918年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索姆河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伊普尔战役
18

有这样一位建筑学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事业,系统的调查、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他是(  )。

A、李诫
B、童寯
C、梁思成
D、吴良镛
19

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蒂芬·霍金的科普著作的是(  )。

A、《上帝的指纹》
B、《时间简史》
C、《生命是什么》
D、《未来时速》
20

地理标志是在具有特定地理来源并因该来源而拥有某些品质声誉的产品上使用的一种标志。下列选项中,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与原产地所在地区不正确的是(  )。

A、福鼎白茶-福建安溪
B、郫县豆瓣-四川成都
C、文登苹果-山东威海
D、兴隆咖啡-海南万宁
21

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三色而烧成。之所以称“素”,是因其不用某一种颜色,这种颜色是(  )。

A、绿色
B、紫色
C、黄色
D、红色
22

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由春季祭祀酒神仪式上的酒神颂演变而成,古希腊产生了三大悲剧作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希腊悲剧作家的是(  )。

A、埃斯库罗斯
B、欧里庇得斯
C、阿里斯托芬
D、索福克勒斯
23

“号子”是劳动歌的一种,下列不是根据民间号子创作的是(  )。

A、《码头工人歌》
B、《黄河船夫曲》
C、《军民大生产》
D、《沂蒙山小调》
24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在中国北京市和张家口举办,比赛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下列图标中,标识“冬季两项”的是(  )。

A、
B、
C、
D、
25

化纤又称人造纤维,随着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的生产无法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化学纤维的地位日渐重要,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人造纤维工业之父”的是(  )。

A、爱迪生
B、海厄特
C、卡罗瑟斯
D、夏尔多内
26

如下图所示,在Excel中单击单元格E2,欲求出甲班20名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应输入的公式是(  )。

A、=SUM(A2:A21)
B、=MEDIAN(A2:A21)
C、=MODE(A2:A21)
D、=AVERAGE(A2:A21)
27

在PowerPoint的幻灯片中,通过对其模板的设置,可实现的功能是(  )。

A、统一整套幻灯片风格
B、统一标题内容
C、统一所有图片的格式
D、统一正文内容
28

下列选项中,与“出席-缺席”的逻辑关系一致的是(  )。

A、邮件和电邮
B、灌篮和投篮
C、取件和派件
D、网签和签到
29

根据所给图形的逻辑特点,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一)

材料:

韦老师是一名农村中学特岗教师,尽管岗前培训时,教育局领导对山区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可眼前景象还是让韦老师大吃一惊,实验室里有一些仪器设备因长时间搁置无法使用,有些实验又因没有耗材而无法开展,所以韦老师在课上讲到某些内容时,会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的口干舌燥,但由于无法做实验演示,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学习物理变成背物理。

为了改变现状,韦老师向老教师请教,查阅自制教具的文献,并收集矿泉水瓶,镜子,木条,气球等材料,设置一些微型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实验课上,学生们摆弄着实验器材,讨论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忙的不亦乐乎。同时韦老师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奥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30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价韦老师的教育行为。

(二)

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初一(2)班的同学栽种了一盆玫瑰花,放在教室的窗台上,同学们都很珍爱它,轮流照顾着这盆花。

有一次课间,活泼好动的李超不小心把花给碰断了,班主任廖老师看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被破坏了,非常恼火,大声斥责了李超,事后又组织同学们栽种了三盆花,叮嘱同学们一定用心看护,唯独不准李超参加这项集体活动,并让班长监督。

不久,李超变得不那么活泼了,话也少了。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放学了,李超和王方在教室准备把作业做完再回家,恰好廖老师也打算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廖老师坐在王方旁改作业,只和王方说话,不搭理李超,李超想起几天前廖老师斥责自己的事,便觉得很窘迫,含着泪跑回家。

31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廖老师的行为。

(三)

材料:

清末民初,文言文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民众深感晦涩难懂。以黄遵宪、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崇白话废文言”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报刊由初期的几十种突增至370余种。这些白话报刊不仅谈论救亡图存、变法革新,同时也在语言使用中推广白话文、倡导语言变革。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成语使用上不断“破旧立新”,产生了大量异体成语。

笔者对清末民初近50种白话报刊进行统计发现,其使用的成语中有1200多个具有一个或多个异体形式。这些异体成语改换了原有成语的某些构成要素,而整体意义与用法保持不变。比如,“童叟无欺”在当时的白话报刊中被广泛变异为“老少无欺”,“见风使舵”被变异为“见风使船”“看风使船”“见风使帆”等。异体成语的大量涌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报人从语言运用方面冲破旧有文言格局、建立新文法的决心和尝试。正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倡导的,文学可以“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当时白话报刊的成语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中产生如此之多的异体成语,并不只是当时报人“有意为之”,汉语的意合性为成语改换构成要素形成异体成语提供了客观基础。汉语以表意为主,不太拘泥于形式。表现在异体成语上,则是成语的整体意义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意义组合,即便结构有所变化,或个别语素有所变化,很多时候也不影响成语整体意义的表达。比如,“面红耳赤”中的“耳”被替换成“眼”,形成异体“面红眼赤”,字面意义发生了改变,但并不影响其“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涨红的样子”的深层意义。

同时,这一时期正处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期和文言与白话的激烈碰撞期。词汇上单音词的双音化发展迅速,成语构成语素中的单音语素受到双音化影响,极容易将此语素与其他语素组成的双音词带到成语中来,将成语中的其他语素替代掉,形成异体成语,如“感激不尽”受双音词“感情”的影响,产生了异体“感情不尽”。

清末民初的异体成语,虽有一些沿承了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语言材料,但是大部分异体成语并未流传至今,而是渐渐回归到正体。

一方面,语言发展有社会性、时代性与经济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被取代,与此相应,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会产生新词,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会产生更准确、更精细的词语来描绘客观事物。比如“见风使舵/见风使船/见风使帆”,“舵”是一种控制船方向的装置,古代社会人们熟悉“舵”这个装置的少,反而用“船、帆”更易理解,随着有舵的外来机械船更多传入,人们对舵的熟悉程度增加,“见风使舵”的表达更有生命力。此外,语言总是在追求更为经济的表达,因而人们在成语的正体与异体间不断抉择,逐渐淘汰了一部分异体成语。

另一方面,成语自身有均衡性与和谐性特征,以及通俗性与典雅性的相互作用。很多成语历经数千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一些构成要素不对称、韵律不和谐的往往遭到淘汰。比如“喜新厌旧”与异体“喜新厌古”,“新”与“旧”相对,工整对称,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再如“坐立不安/坐立不定”的前者平仄更为和谐对称。并且,成语总是在典雅性与通俗性相互碰撞、相互制衡的条件下发展,过于通俗的成语往往会向典雅性靠拢,而过于文言典雅的成语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向通俗性靠拢。

上述成语在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中的变异使用,仅仅是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一个表现,但我们可以从中管窥当时白话文运动在语言改良方面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当时报刊语言转向白话的鲜明趋势。这场发轫于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涉及思想、语言、文学与社会等各方面的革新运动,为后期五四运动与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工具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并为现代汉语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2

问题:

(1)文章认为白话文运动中出现大量异体成语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文章主要阐述的语言现象体现了哪些语言发展的规律?请结合材料分析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

三、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四)

材料:

1865年,奥地利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实验》,提出植物杂交的规律,实验数据准确,结论新颖独特。但是直到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奥地利的丘歇马克几乎同时分别独立地重新发现该规律,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不过他们也承认孟德尔的研究比他们更早,更深入细致。

33

请结合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