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题(考生回忆版)

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左传》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文中的“封建”是指(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2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

商鞅在秦国施行变法,认为“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里的“末”是指(  )。

A、工商业
B、铸币业
C、畜牧业
D、渔业
4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中“魏主”是指(  )。

A、任用李悝变法的魏文侯
B、顺应民族交融的北魏孝文帝
C、敢于进谏唐太宗的魏征
D、发兵灭蜀的曹魏权臣司马昭
5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朝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史料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B、“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C、“量出以制入”,“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D、“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6

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记载,“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辽朝的南北面官制
7

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用粪肥田。汉唐时期,北方的肥料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唐宋之后,南方的肥料技术有后来居上之势;明清时期,南方的肥料技术开始辐射到北方地区。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北方经济差距比较大
C、北方长期战乱
D、南方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8

“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这一条款出自(  )。

A、《尼布楚条约》
B、《瑷珲条约》
C、《伊犁条约》
D、《北京条约》
9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平壤战役中,一清军将领“见危授命,血战捐躯,生气凛然,临大节而不可夺”。这位英勇牺牲的将领是(  )。

A、叶志超
B、左宝贵
C、邓世昌
D、林永升
10

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第二年春,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生入学。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所院校开始招收女生。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教育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1

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定实行的总方针是(  )。

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D、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2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口号。这一事件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B、国共合作再次开始
C、日本侵略步步加深
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3

下图的竹杖是珍藏于某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上面刻着山东莱阳农民唐和恩长达半年的支前路:1948年10月从山东省莱东县陶障区出发,历经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等地,竹杖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唐和恩的足迹见证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体现这一主张的代表著作是(  )。

A、《实践论》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十大关系》
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5

表1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了土地改革
B、实行了农业合作化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持24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2%,若干领域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跃升到“领跑”。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C、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D、基础设施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7

约公元前18世纪,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镌刻在黑色玄武岩上,其前言和正文主要是宣扬君权神授,歌颂国王的功绩。这部法典产生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18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城市市民拥有人身自由    

②封建领主不能随意征税

③城市相对自治和独立    

④城市完全不受领主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给力学的基本要素如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义,对一切物体的运动,全部应用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给予了说明。该书的作者是(  )。

A、哥白尼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20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均听命于皇帝。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是(  )。

A、严格限制王权
B、确立共和体制
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具有专制色彩
21

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成立,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

A、国家垄断的加强
B、炼钢技术的进步
C、垄断组织的发展
D、市场经济的终结
22

二战以前,世界上的独立国家数量远少于当今。然而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现象表明(  )。

A、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霸权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C、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D、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就斐然
23

下图展示了《世界历史》九年级某单元各课的题目,据此推测,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二战前后世界的变化
D、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24

如果想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可以查阅(  )。

A、《周书》
B、《史记》
C、《资政新篇》
D、《新五代史》
2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其目的是(  )。

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②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④拓展学生的视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

简述《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10分)

27

简述历史教师如何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10分)

28

概述学业质量的内涵,并说出衡量学业质量3个方面的要求。(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9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2)习近平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试分析原因。(7分)

30

(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某教师在《文艺复兴》这节课介绍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的教学片段:

老师:谁知道这副画作的作者是谁?

学生:达芬奇。

教师:谁来分析一下《最后的晚餐》这副画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没有人举手回答。

教师直接介绍:这幅画的特点是非常写实,达芬奇通过光影和透视的处理,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教师展示13世纪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并提问:这个画作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什么不同?

一位学生回答:老师,我觉得这副幅画的颜色没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看······

31

问题:

(1)这位老师教学中存在不当之处,分析有哪些不足之处?(8分)

(2)老师在运用艺术作品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8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22分。
(三)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规定: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课文摘录

丝绸之路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城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2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