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的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五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盐水动力”玩具车的电池以镁片、活性炭为电极,向极板上滴加食盐水后电池便可工作,电池反应为。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有机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仅为、
、
、
、
、
六种微粒,其中
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逐渐变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属于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是( )。
章节教学过程中的单元测试属于( )。
化学教师常用“浮、熔、游、响、红”五个字概括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这五个字体现了实验观察应该( )。
①全面
②仔细
③准确
④形象
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与加成反应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
下列关于演示实验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学生学习中采用了以氯气的性质为核心,将氯气的制法、检验、保存、用途等知识组织起来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策略,这种策略属于(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在中和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再进行示范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练习。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
①讲授法
②演示法
③练习法
④讨论法
⑤实验法
⑥参观法
“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
问题:
(1)简述在电离平衡教学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6分)
(2)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6分)
化学用语是化学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化学用语有自身的学科规范要求。现有化学方程式:
和离子方程式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什么是离子方程式?(2分)
(2)请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上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4分)
(3)化学教学语言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7分)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下述实验的试管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氧化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答案正确的学生占。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本题的正确答案。(2分)
(2)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正确或错误的原因。(8分)
(3)指出本题的解题思路。(5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师:(投影“活动探究4”)将溶于浓盐酸中形成
,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ann][/ann](粉红)
[ann][/ann]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含有
的盐酸,用酒精灯微热其中的一支试管,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学生:(分组做“活动探究4”实验)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加热的试管现象为粉红色变为蓝色。
教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能得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总结得很好,其他同学都得到相同的结论了吗?
学生:得到了(齐答)。
教师板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
(1)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过程的优点。(6分)
(2)请指出该案例中“活动探究4”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具体改进方法。(8分)
(3)该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合适吗?请具体说明。(6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 某版本高中教科书《化学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的相关知识。
要求:
(1)请回答第一个“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2。(2分)
(2)请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 字)。(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