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如果制作两极地区的地图,则适合采用( )。
读图,回答2~3题。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从甲到丙表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弯曲,形成褶皱。据此回答4~5题。
下面四图中为倒转褶皱的是( )。
形成倒转褶皱的作用力是( )。
缺
缺
缺
下图为不同工业企业的成本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甲、乙分别代表的工业企业可能是( )企业。
下面关于甲、乙两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读图,回答11~12题。
如果图中表示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如果图中表示我国沿海某地区的人口变化,则1980年以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但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 )。
缺
缺
“一带一路”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一带”的运输方式与“一路”相比优势是( )。
新疆乌鲁木齐在“一带一路”中适合发展( )。
缺
缺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在城市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0~21题。
“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
“渔光互补”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的原因是( )。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22~23题。
图中河流的基本流向为( )。
图中陡崖的高度范围是( )。
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缺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述对“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的理解。(10分)
如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长江主要支流的名称,并注明长江上游与中游和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线。(4分)
(2)请简述材料中涉及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有哪些。(4分)
(3)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什么?(6分)
材料一:“渝新欧”铁路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于2011年1月开通。这条铁路从重庆出发,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长11179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之一。内陆货物经该线出口欧洲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材料二:下面的图为“渝新欧”铁路线运行示意图及重庆和杜伊斯堡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问题:
(1)重庆和杜伊斯堡的气候分别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4分)
(2)铁路沿线经过了哪些自然带,影响因素有哪些?(6分)
(3)简述“渝新欧”铁路的修建对乌鲁木齐的有利影响。(6分)
下面是某老师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教学片段。
师:(展示课件)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大家会选择定居在哪里呢?
生:我选择在东南沿海,因为沿海地区降水多。
生:我选择在沙漠,因为矿产资源丰富。
问题:
(1)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6分)
(2)如果改成合作探究法开展以上教学,在教学环节上要做哪些调整?(10分)
缺
阅读关于“亚细亚”与“欧罗巴”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亚细亚”和“欧罗巴”
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在当地语言中,“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世代相传,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衔接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
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