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恩格斯认为“把化学确定为科学”的科学家是( )。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过氧化铬)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对其推断正确的是( )。
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元素周期表里加入第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下列形成总反应为的原电池的是( )。
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左旋多巴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描述错误的是( )。
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X和Y,发生反应,反应达到平衡。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X的转化率为( )。
下列化合物分子的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三组吸收峰的是( )。
下列物质的沸点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依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 )。
①直观性
②关联性
③学术性
④发展性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 )。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考试要求和需要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④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
从知识分类来看,配平化学方程式属于( )。
在化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 )。
“结构决定性质”是人们认识物质过程中获得的一条规律,下列事实不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的是( )。
关于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表述正确的是(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据此,下列学习情境创设最为合理的是( )。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属于( )。
下列评价方式符合现行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理念的是( )。
①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②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④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要求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想要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基本能力,而且,学生的实验观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问题:
(1)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观察相比,学生实验观察具有怎样的特殊性?(6分)
(2)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化学学习包括三大领域: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世界。因此,我国化学课程强调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建立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问题:
(1)请以NaCl的形成为例说明化学知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体现。(6分)
(2)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7分)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会存在着一些相关概念,其中有些是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者将这类概念称为前概念。某初中化学老师在进行纯净物概念教学前,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设计了以下测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测试题】 下列是纯净物的是( )。
A.人造金刚石 B.洁净矿泉水 C.白酒 D.天然气
【测试结果】
问题:
(1)教师要测查出学生产生前概念的原因,可采用哪两种教育研究方法?(4分)
(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3)试分析学生化学学习中错误前概念的来源。(3分)
(4)在纯净物概念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将错误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4分)
案例:下面是某新教师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环节1】视频展示: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
【环节2】提出问题: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如何得来?②有哪些来源?
是怎样被消耗掉的?③空气中
的含量如何?你知道“温室效应”吗?④雪碧中冒出的气体究竟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⑤
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
【环节8】学生总结:的颜色、气味、状态。
【环节9】图片展示:在我国北方,冬天有人进入储藏白菜的地窖时,可能会因地窖中含量过高而有生命危险。
【环节10】提出问题:……
问题:
(1)分析该案例中【环节2】所提出问题的优点和不足。(10分)
(2)请解释舞台上利用干冰产生“云雾缭绕”现象的原理。(4分)
(3)【环节9】中事实可以作为哪些性质教学的引入(2分)?并据此设计两个问题。(4分)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原子”的内容标准为“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原子的结构”部分内容如下:
要求:
(1)分析材料二中内容编写的主要特点。(2分)
(2)分别指出学生关于“原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原子的结构”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