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题

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油脂的是(  )。

A、植物油
B、石油
C、甘油
D、润滑油
2

创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有关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
B、将废旧电池进行深埋处理
C、秸秆进行露天焚烧处理
D、开发和使用生物质能
3

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表达正确的是(  )。

A、可用醋酸钠配制缓冲溶液
B、缓冲溶液的组分主要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
C、人过多饮水引起的水中毒是因为体内缓冲溶液被破坏造成的
D、缓冲溶液具有缓冲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组分间存在同离子效应
4

下列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  )。

①盐酸除锈,石蜡熔化;

②白磷自燃,空气液化;

③汽油挥发,酒精燃烧;

④三氧化硫溶于水,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

⑤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酸碱指示剂变色;

⑥冰融化成水,倒置泡沫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 

A、①③
B、②⑤
C、③⑥
D、④⑥
5

纸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软电池”,它采用涂有碳纳米管的薄层纸片作为载体和导体,纸片的两面分别附着锌和二氧化锰。下列有关纸电池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流向Zn 
C、正极反应:
D、电池总反应: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极性分子
B、都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都是直线形分子
7

下列离子在 pH=13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8

下图是一套实验室用于发生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利用这套装置能实现下列实验目的的是(  )。

A、铜屑和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C、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为溴乙烯
B、分子式为且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的烷烃共有4种 
C、烷烃的通式为,随n值增大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 
D、1mol苯恰好与3mol氢气完全加成,说明一个苯分子中有三个碳碳双键 
10

2.0mol和1.0mol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为0.40mol,如果此时移走1.0mol和0.5mol,在相同温度下再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是(  )。

A、0.40mol
B、0.20mol
C、小于0.20mol
D、大于0.20mol,小于0.40mol
11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B、因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因为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因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12

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关于探究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活动不包括教师演示实验
B、只有学生做实验是探究活动
C、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一定要探究
D、查阅资料是探究活动的一种
13

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下列属于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是(  )。

A、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4

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根据反应的共同特征,及其与化合反应的不同,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此教师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和比较
B、想象和比较
C、演绎和想象
D、直觉和归纳
15

板书应科学规范。下列板书中的名词,完全正确的是(  )。

A、煤碳、木碳、活性碳
B、羟基、羰基、羧基
C、法码、钳锅、铁架台
D、氨气、氨水、氯化氨
16

某教师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创设了如下情景引入新课:“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说它是‘粉刷匠’;环境学家说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下列对于该教师的设计意图分析中合理的是(  )。

A、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B、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C、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D、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7

下列关于化学学习策略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学习策略属于化学概念性知识
B、化学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化学解题方法
C、化学学习策略是化学学习的条件性知识
D、化学学习策略是不可明示的内隐性知识
18

某教师在讲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内容前进行了学情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学情分析范畴的是(  )。

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生需要掌控的重要技能

②学生已学习了元素、化学式、化合价等相关知识

③在该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违反客观事实,主观臆造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④若学生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存在困难,则该内容的学习很可能成为难点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一套化学试题考查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这种对学生的评价属于(  )。

A、纸笔测验评价
B、学习档案袋评价
C、活动表现评价
D、终结性评价
20

某化学教师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使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备了一瓶未经净化的二氧化碳气体,并让几位学生闻一闻该气体的气味,这些学生都回答说“有刺激性气味”。对于学生的回答,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A、肯定他们实事求是
B、提醒他们仔细思考
C、批评他们调皮捣蛋
D、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一)

      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

21

问题:

(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

(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

(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的银白色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认为这部分气体全部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 

       拉瓦锡又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空气减少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通过这个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

22

问题:

(1)运用上述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精神?(3分)

(2)空气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造成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有哪些?(3分)化学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保护我们周围的空气?(2分)

(3)上图是一个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该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中的集气瓶内有少量水,且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请说明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分)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三)

       某化学教师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一位学生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

        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溶液中;③将Cu放入溶液中;④将Cu放入溶液中;⑤将Zn放入溶液中。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⑤ 

      【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

23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选项是什么?(3分)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3分)

(3)如果要讲评本题,你将如何展开教学?(9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四)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过程的自我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此时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得出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这时,王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说:“向水中吹气。”我一听,原本想训斥该生:“吹出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有明显的提高,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他上来后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沮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王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的氧气,请他向水中通入氧气,这时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还组织学生尝试了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使其燃烧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还是请王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此时,我接着说:“好,请坐下,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24

问题:

(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3分)

(2)根据上述教学过程自述,阐述该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优点。(8分)

(3)该教师对待王同学的方式对化学教学有哪些启示?(9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五)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对物质进行加热操作。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物质的加热”教学内容如下。

       二、物质的加热 

       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如图1–28所示。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为什么?) 

       (4)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实验1–5  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29),约1~2s后取出,熄灭酒精灯。


       观察烧后的火柴梗。处在火焰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哪一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

       2.给物质加热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如图1–30所示。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实验1–6  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按图1–30中所示的正确加热方法加热,观察现象。

25

要求:

(1)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6分)

(2)根据上述2个材料,完成“物质的加热”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