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题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物质使用合理的是(  )。

A、用石灰石、纯碱和石英制造玻璃
B、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毛料服装
C、用工业酒精与水勾兑生产白酒
D、用聚氯乙烯制造食品袋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H—O—H的键角为90° 
B、中,H—N—H的键角大于109°28′,小于120° 
C、中N以杂化轨道与H成键,键角为120°
D、中N以杂化轨道与H成键,键角为109°28′
3

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pH=1的溶液中:
B、澄清透明的溶液中:
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
D、pH=13的溶液中:
4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乙酸和1mol乙醇充分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为
B、常温常压下,3.0g含甲醛的冰醋酸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0.4
C、标准状况下,1.12L甲醇中碳原子的数目为0.05 
D、1L 1mol/L的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5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将CO和混合加热,发生下列反应并达到平衡:CO(g)+(g)COS(g)+(g)   K=0.1,反应前CO的物质的量为10mol,平衡后CO物质的量为8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浓度增加,表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通入CO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反应前的物质的量为7mol 
D、CO的平衡转化率为80% 
6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均正确的是(  )。

A、用图①装置除去中含有的少量水蒸气 
B、用图②装置称量NaOH 
C、用图③装置稀释浓硫酸
D、用图④装置制备和收集气体 
7

已知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C、因为的分解反应ΔH<0,ΔS >0,所以该反应的ΔG<0 
D、因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属于自发进行的反应
8

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检测环境中含量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电极b上发生氧化反应 
B、溶液中向电极b移动 
C、反应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 
D、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9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Z、W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递增 
B、X元素常见氢化物的沸点高于W元素常见氢化物的沸点
C、晶体熔化、液态汽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Y、Z、W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
10

化合物M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合成M反应可表示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B、Y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在同一平面内 
C、可用溶液或溶液鉴别X和Y 
D、在NaOH溶液中,1molM最多可与5molNaOH发生反应
11

下列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中化学课程强调学科本位
B、高中化学课程仍然是基础教育课程
C、高中化学课程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
D、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下列属于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是(  )。

A、知道
B、说出
C、独立操作
D、交流讨论
13

教学工作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工作计划包括(  )。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教学计划

③课时教学计划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4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高中必修和高中选修内容中均有所涉及。这三个阶段知识的关系是(  )。

A、螺旋式深化
B、重复巩固
C、从理论到应用
D、平行式拓展
15

在化学课堂上,有些学生只喜欢观看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这种兴趣属于(  )。

A、操作兴趣
B、探究兴趣
C、感知兴趣
D、创造兴趣
16

“结构决定性质”是人们认识物质过程中获得的一条规律,下列现象不适用这一规律解释的是(  )。

A、乙烯、乙烷分别通入溴水现象不同
B、甲醚和乙醇沸点不同
C、金刚石与石墨硬度不同
D、不同浓度的盐酸与镁反应速率不同
17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教学实验”与“化学实验教学”是一回事
B、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既可由教师操作也可由学生操作
C、实验视频完全可以代替现场实验,且效果更好
D、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指化学实验的原料都是无毒无害的物质
18

下列评价方式符合现行高中化学课程评价理念的是(  )。

①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②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④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

下列说法不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是(  )。

A、教科书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性
B、教科书是教学和考试的唯一依据
C、教科书中的习题类型要多样化
D、教科书编写要有助于发挥化学教师的创造性
20

某教师在进行“强弱电解质”的教学时,设计了实验:分别测量0.1mol/L 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这样的设计运用了(  )。

A、对比的方法
B、类比的方法
C、分类的方法
D、演绎的方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一)

       某教师在进行“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 

21

问题:

(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

(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6分)

(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这样的表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2

问题:

(1)简述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7分)

(2)结合高中化学某一内容的教学,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开展教学。(6分)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 

       【试题】如下图所示,容器A左侧是可移动的活塞。向A中充入1molX气体和1molY气体,起始时容器A的体积为aL。保持温度不变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时容器A的体积为1.2aL,则X的转化率为(  )。 

       A.10% 

       B.20% 

       C.30% 

       D.40% 

       【考试结果】正确率低于20%。

       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3分),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过程。(6分) 

       (2)请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请写出至少2点)(6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三)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金属铝”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生活中铝制品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是…… 

       学生: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中都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只是有的氧化物疏松,有的致密。我们来看两幅图片,一幅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另一幅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那么铝能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呢。 

       学生:应该会吧。 

       教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铝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呢? 

       学生:(无人能回答) 

       教师:怎样能做到呢?同学们肯定有想法吧,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但仍旧不能回答) 

       教师:(板书铁、铝和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可以燃烧,铁也可以燃烧,我们预测铝应该也可以燃烧。那有什么办法吗?大家有些想法了吗? 

       学生:(小声说)没见过铝燃烧呢。 

       教师:对,同学们说没见过。真的没见过吗?下面我让大家先看两张图片。这张图片熟悉吧,节日美丽的焰火,焰火是烟花燃烧后留下的美丽,烟花里含有什么呢?就含有金属镁、铝以及其他一些物质,大家有些想法了吗? 

       学生:烟花中含有铝啊,是粉末吗? 

       教师:对啊,大家有些想法了。再给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面粉厂四处张贴的“禁止吸烟”和“禁止明火”的图片,大家的灵感来了吗? 

       学生1:温度要高。 

       教师:哦。“温度要高!”大家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有道理。 

       学生2:可以用别的东西引燃它。 

       教师:哦,引燃!很好,还有吗? 

       学生3:研磨成足够小的颗粒,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教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她刚才说的对不对?(老师指着一位同学) 

       学生4:我觉得好像是对的。那个面粉厂的图片,就是说粉末易于燃烧吧。 

       老师:非常不错啊。你看,大家的灵感不是都来了嘛。温度、引燃、小颗粒……大家想不想做做这个实验? 

       学生:想。(非常兴奋)教师和学生一起实验。

24

问题 :

(1)请写出铝的燃烧演示实验的仪器、试剂和操作。(4分)

(2)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8分)

(3)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8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四)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乙烯”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乙烯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与烷烃”等知识。 

25

要求:

(1)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3分)

乙烯分子的电子式:

乙烯分子的结构式:

乙烯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乙烯的教学设计,字数不少于300字。内容包括:

①教学目标。(6分)

②教学重点和难点。(4分)

③主要教学过程。(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