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物理》题

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某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1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扩散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对流
D、分子间存在斥力
2

图2甲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等动作的示意图,中间的“·”表示人的重心。图2乙是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画出的力与时间的图像。两图中a~g各点均对应,其中有几个点在图2 甲中没有画出。取重力加速度g=10。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

A、人所受重力为1500N
B、c点位置人处于超重状态
C、e点位置人处于失重状态
D、d点的加速度小于f点的加速度
3

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卫星组成。卫星的轨道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中轨道和倾斜轨道。其中,同步轨道半径约为中轨道半径的倍。那么同步轨道卫星与中轨道卫星的(  )。 

A、线速度之比约为
B、角速度之比约为
C、周期之比约为
D、加速度之比约为
4

汽车行驶时轮胎的胎压太高容易造成爆胎事故。已知某型号轮胎在87℃高温下正常工作,为使轮胎在此温度下工作时的最高胎压不超过Pa,那么在27℃时应该给轮胎充气的最高胎压不超过(设轮胎容积不变)(  )。

A、
B、
C、
D、
5

阻值分别为R和2R的电阻、电容C以及电源E连接成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内阻可忽略。当开关闭合,开关S断开且电流稳定时,C所带的电荷量为;接着闭合开关S,电流再次稳定后,C所带的电荷量为。则的比值为(  )。

A、
B、
C、
D、
6

在图4的静电除尘示意图中,a、b是直流高压电源的两极,P、M、N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PM=MN。尘埃在电场中通过某种机制带负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是直流高压电源的正极
B、电场中P点的场强小于M点的场强
C、电场中M点的电势低于N点的电势
D、电场中P、M间的电势差等于M、N间的电势差
7

氢原子能级如图5所示,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nm
B、用波长为325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
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两种谱线
D、用波长为633nm的光照射时,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
8

如图6所示,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用弧光灯发出的紫外线光照射锌板,发现与锌板导线相连接的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则用下列电磁波照射锌板也一定能使验电器指针张开的是(  )。

A、可见光
B、红外光
C、γ射线
D、无线电波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

许多版本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与“声音”相关章节都有我国古代建筑天坛回音壁的内容(见图7)。简要说明物理教学中运用该资源的意义。

10

在学习“汽化”知识时,教师通常演示“水的沸腾”实验。简述利用该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一)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11

问题:

(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4分)

(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6分)

(3)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他解决问题。(10分)

(二)

       案例:下面是张老师讲授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刚才通过运动的钢球撞击木块,使木块运动了一段距离,对木块做了功,表明钢球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动能。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种形式的能。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砝码、木块、沙盆以及小木桌。先让木块从高处落下,砸向沙盆里的小木桌,会有什么现象?(同学们开始实验) 

       张老师:哪位同学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甲同学:木桌的腿被砸进了沙里。 

       张老师:木块将桌腿砸进了沙里,木块对木桌做了功,说明木块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大家明白了吗?

       同学们:明白了。 

       乙同学:(怯怯地说)老师,是不是没有做功就没有重力势能呢?我们小组做实验时,桌腿向上,木桌没有被砸进沙里。 

       张老师:没有做功的能力就没有重力势能,你们的实验有问题。下面我们来研究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大家看大屏幕(图9),按照图中的方式做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观察并讨论) 

       张老师:好,我看大家都已经做完了,请分享你们的体验。 

       丙同学:砝码重、木块轻,将砝码提起砸向木桌,桌腿陷进沙子要深些。 

       丁同学:把砝码提得越高,桌腿陷进沙子越深。

       甲同学:把木块提得更高些,也能比用砝码将桌腿砸得更深。 

       张老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甲同学: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与质量有关。 

       张老师:对,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与质量有关。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被举的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记住黑板上给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学习弹性势能。

12

问题:

(1)评述张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8分)

(2)针对张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2分)

四、教学设计。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三)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一章中的演示实验。

13

任务:

(1)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分)

(2)基于该演示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分)

(四)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焦耳定律”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 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焦耳定律”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过电功、电功率等知识。

14

任务:

(1)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