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图1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于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中,除了长度、质量、时间、热力学温度外,还有( )。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
,
。A、B间的电容为( )。
一电子由静止经过电势差U加速之后,撞击金属靶发出光子,其动能完全转化为光子的能量。若发出光子的最短波长为,普朗克常量为h,光速为c,元电荷为e,则下列有关此最短波长光子叙述正确的是( )。
理想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系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一维简谐运动。则在一个周期内,弹性势能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是 ( )。
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P,它在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球半径R的圆形轨道上运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如图3所示,轻质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物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物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后的瞬间,物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
如图4所示,一条长为L的柔软链条,开始静止地放在光滑表面ABC上,其左端至B的距离为L-a,当链条的左端滑到B点时,链条的速度大小为( )。
如图5所示,半径为R的刚性圆环轨道,水平固定在光滑的桌面上,一物体贴着轨道内侧运动,物体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设物体在某时刻经过A点时的速率为
,求:
(1)此后t时刻物体的速率。(10分)
(2)从A点开始在t时间内的路程。(10分)
案例:
下面为一道物理试题和某学生的解答过程。
题目:如图6所示,水平面(纸面)内间距为l的平行金属导轨间接一电阻,质量为m、长度为l的金属杆置于导轨上。t=0时,金属杆在水平向右、大小为F的恒定拉力作用 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时刻,金属杆进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域,且在磁场中恰好能保持匀速运动。杆与导轨的电阻均忽略不计,两者始终保持垂直且接触良好,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金属杆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
(2)电阻的阻值。
解:(1)设加速度为a,得:
①
到左边界速度v=at②
由电磁感应定律,电动势E=Blv③
联立①②③得:④
(3)设电流为I,则⑤
安培力⑥
则⑦
联立④⑤⑥⑦得
答:电动势大小为,电阻为
。
问题: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4分)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6分)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10分)
案例:
上课了,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李老师:同学们,上课了。有谁在游乐场坐过过山车?
教室里一下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流。
李老师:谁来分享一下坐过山车的感受?
学生甲:老师,我坐过,感觉风驰电掣,很刺激。
学生乙:老师,我也坐过,上去之前害怕极了,老担心会掉下来。
学生丙:老师,我不敢坐,一想到过山车翻滚冲向轨道最高点,吓得腿软!
李老师:看来不少同学害怕会掉下来。真的会掉下来吗?我们一起做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了模型。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模型,这是个钢球,老师将钢球放在轨道上,大家注意观察钢球是否会掉下来。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高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钢球从轨道上掉下来了吗?
学生:没有。
李老师:老师再做一次。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低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钢球还没到达轨道顶端就掉下来了,老师,我再也不敢坐了。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课题“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钢球在什么情况下会掉下来,什么情况下不会掉下来,你们学习了其中的规律后就不会害怕了。
问题:
(1)对李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15分)
(2)以此图为依托设计教学片断,帮助学生理解小球通过圆环最高点时的受力及运动情况。(15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8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电容器和电容”一节介绍的可变电容器的符号和实物图。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可变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2分)。
材料: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折射率的内容要求为“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2.高中物理教科书“折射率”一节的部分内容。
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如图9所示,当光以一定的入射角透过一块玻璃砖时,只要找出与入射光线AO相对应的出射光线O'D,就能够画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后的折射光线 OO',于是就能测量入射角、折射角
。根据折射定律,就可以求出玻璃的折射率了。
怎样确定与入射光线AO相对应的折射光线OO'?
(2)把玻璃砖放在木板上,下面垫一张白纸,在纸上描出玻璃砖的两个边a和a'。然后在玻璃砖的一侧插入两个大头针A、B,AB的延长线与直线a的交点就是O。
眼睛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看两个大头针,使B把A挡住(图9)。如果在眼睛这一侧再插第三个大头针C,使它把A、B都挡住。插第四个大头针D,使它把前三个都挡住,那么后两个大头针就确定了从玻璃砖射出的光线。在白纸上描出的光线的径迹,测量相应的角度就能计算折射率了。
实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3.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等知识点。
任务:
(1)简述什么是折射率。(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要求包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