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对于我国实施的手机卡实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手机经常会收到一些吸引人的或者与用户相关的带有链接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正确的做法是( )。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目前已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有关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某Excel文件进行高级筛选操作的界面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对某Word文档的修订如图2所示,修订处的原文应为( )。
360度全息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赛事直播中,可以实现影像与实物的结合,图3所示的足球比赛直播画面,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某Access数据库的“选择查询”设计视图如图4所示,查询的结果是( )。
某算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当变量sum的初始值为5,输入变量i的值为12时,则变量sum的输出值为( )。
用GoldWave软件编辑音频信息时的界面如图6所示,可看出这段音频当前播放的时间长度约为( )。
某字库采用点阵方式描述汉字字形,点阵规模为16×16,每个点用1个二进制位表示,“0”表示白点,“1”表示黑点,逐行编码。汉字“我”的字形如图7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PhotoshopCS“魔棒工具”选项栏(如图8所示)中“容差”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
图9是Flash中某个动画编辑的库面板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某台计算机的TCP/IP属性设置见图10,其中两处设置有误,下列改正方法中正确的是( )。
一个网页的代码如图11所示,下列描述中符合这个网页在浏览器中显示结果的是( )。
将如图12所示的E-R图中的“学生”实体转换成二维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请简要回答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10分)
请简要回答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10分)
请简要回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10分)
案例:
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王老师通常采用集中演示、集中提醒来纠正。可是,每次在演示、纠正的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小声地抱怨:“我的思路都被打断了!”“这个我都会啊!”“哦,又要停工啦!”……
王老师意识到集中演示与提醒确实打断了一些高水平学生的操作思路,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但只靠自己巡视、个别指导又会无法顾及大多数学生。
针对这一情况,王老师将学生可能遇到的“操作小麻烦”等都制成了“微视频”,有的利用DV、有的利用录屏软件、有的还利用手机,总之,以方便操作实用为宗旨。这些“微视频”并不是全程记录,而是针对教学任务中的不同重、难点,不同关键步骤分别提供独立的操作视频,突出了某个技能点或知识点。每段“微视频”除了画外音,还尽量将关键知识点用顺口溜、打油诗等方式呈现,时间一般在2分钟左右。
王老师将这些“微视频”上传到班级共享空间,学生可以下载这些视频,用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问题:
(1)王老师的“微视频”在设计与制作方面有哪些特点?(10分)
(2)“微视频”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10分)
案例:
随着移动技术的普及,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迅速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中。因此,郑老师专门设计、增加了一节二维码基础知识的内容,并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开展“二维码世界”主题学习活动。在课堂练习与小结环节,郑老师提示同学们进入学习平台,完成“自我检测”。5分钟后,同学们答题结束,平台自动生成了答题结果统计图表。郑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查看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从统计图表显示的题目正答率来看,同学们对二维码的用途和基本使用过程掌握得最好,正答率达到90%:对二维码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作用的理解,正答率为75%。根据同学们的答题情况,郑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二维码基本组成要素的理解方面,问题主要出在二维码中“回”字形图形的用途上。针对这一情况,郑老师对这类问题做了详细解析。下课前,郑老师提示同学们:“在平台中查看自己的自测结果,有任何疑难问题可以给我留言。”
问题:
(1)从评价主体角度分析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使用的评价方式,并说明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10分)
(2)请分析郑老师所使用的学习平台对教学评价起到的具体作用。(10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孙老师正在教学的内容是“数据图表的创建”,本节课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图表的类型与特征、图表创建、编辑和美化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图表的创建,难点是饼图、柱形图、折线图等常见图表的适用场合。关于此教学难点教材中的描述是“柱形图适合于直接比较几个同类数值的大小关系;折线图适合显示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变化和趋势关系;饼图适合显示一组数值内部的比较,以及显示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孙老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供了如下表所示的教学素材: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之前学习过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公式和函数的使用,能够使用查找、排序、筛选等操作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
要求:
(1)根据孙老师提供的教学素材,设计3个任务,并说明设计意图。(21分)
(2)教学活动结束前,孙老师准备通过几道测试题目,检测学生能否根据需求选择恰当的图表。帮助孙老师设计2道客观题,要求题型不同。(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