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山东省潍坊安丘市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历史学科)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山东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官员去管理,说明当时( )。
A、血缘家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定
2
军机处出现后,皇帝选用亲信入值军机,参与机要的大臣要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选择,可见军机处设置( )。
A、推动皇权政治走向制度化
B、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C、提升了机要大臣的官品
D、有利于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3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
A、旧贵族等封建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资产阶级日益走向保守
C、自下而上才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4
下列是不同时期的《大公报》,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5
下列是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某研究者根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中心南移”,该研究学者( )。

A、能严谨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
D、所依据史实不正确
6
《南京条约》不同版本如下。表中信息反映出是( )。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的企图
7
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A、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8
19世纪前期,英国流行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说明( )。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
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
梁漱溟:有人以五四运动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艺复兴,其实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若真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这表明梁漱溟( )。
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12
康有为的思想倾向经历了一场剧烈变化,起初是一位理学学者,现在满腔是对西式政治改革的热情,说明( )。
A、康有为是一位思想激进并且善变的人
B、康有为认识到了理学的虚伪
C、民族危机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
D、中国社会正在被完全西化
13
从到达陕北后至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主张,说明在这一时期( )。
A、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
C、毛泽东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
15
2007年2008年某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数据如下。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有序发展
B、美国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C、国际经济秩序的崩溃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16题12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4分,共55分
16
根据下列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12分)

(一)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7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9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
(二)
危机中孕育转机,许多历史事件预示着新的历史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病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材料二
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明代,科学原创力在逐步丧失,但却进入了一个经验与技术大总结的时代,温病学的创立,人疫接种术的发明是这一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成书,特别是明末,一系列专著巨著诞生。
18
(1)结合材料一,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那些变化?(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明代在防疫理论方面的继承与突破,并指出中国古代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给你的启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