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山西省定襄县教师招聘考试题(历史学科知识)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山西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
在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的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7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8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寡头制;海滨地区的人多主张采取“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9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
A、照搬了古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10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11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封建势力在德国占绝对优势
12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3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4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5
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6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17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米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9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等刊物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0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制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自耕农经济衰退
D、土地兼并缓和
21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2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3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4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5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工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6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7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这反映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8
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29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30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1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家学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32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3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4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德尔因希望英国的天主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他在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5
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的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36
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的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37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38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本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9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4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4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2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43
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B、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缺乏统一的领导
D、袁世凯已经控制了清政府的大权
44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45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4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属文言小说系统,分( )两类。
A、传奇、章回
B、讽刺、志怪
C、志怪、志人
D、志人、拟话本
47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48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针对专制集权的种种弊端,主张( )。
A、组织分权
B、三权分立
C、议行合一
D、联省自治
49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50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有(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51题8分,52题10分,53题12分,共30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51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面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读。(8分)
(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理,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到此。人员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商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5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