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市静海县教育系统招聘(中学历史)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天津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2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3
宪法中赋予了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787年美国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5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6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自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7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8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9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10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1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
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990年国际元)
A、①
B、②
C、③
D、④
13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4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5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蜡、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反应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6
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17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18
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19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20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1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2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23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24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25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6分,共50分
(一)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罗马法相结合,认为法源于自然,“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普遍法则,它永恒不变。
材料二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26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塞罗关于“自然”和“法”的关系,应如何认识?
(2)材料二中罗马法有何局限性?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内容是否可以否定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为什么?
(二)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我国工业在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使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实现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地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材料二 关于“大跃进”的一组图片



材料三 1959年3月、4月,在上海会议和八届七中会上,毛泽东告诫人们说:“何必那么忙,急得要死,一定要搞1000多项,又搞不成。”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583页
“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铁等种种东西,缺一样就不能综合平衡。……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
——《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73页
27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客观背景。
(2)从图一和图二中你能得到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图三和图四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哪一现象?图五是当时河北省徐水县在“大跃进”时期修建的土高炉,这一运动对当时国民经济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
(三)
(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8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