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下图为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的照片。该化石被发 现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页岩中。含有“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的岩石类型是( )。
下列属于政治地理过程的是( )。
下图为某年4月30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干面气压分布图,据图完成3—4题。
此刻,关于甲、乙、丙三地天气状况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即将控制北京的天气系统是( )。
雨水花园是在人工挖掘的浅凹地中种植花草、灌木,形成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雨水的花园形式,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5—6题。
关于雨水花园与城市硬地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雨水花园有效调节的水循环过程的环节是(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下渗 ④地表径流
下图为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图上实线为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读图完成7—8题。
图中P点的海拔高度是( )。
该风蚀蘑菇岩壁上有蜂窝状的孔穴,称为石窝。石窝最密集的地点可能是( )。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现象。下图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发布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下列关于2015~205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欧美国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的现象。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978年和2010年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11—12题。
关于该地区1978~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该地区“就地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下图为四种类型的海岸景观图。读图完成13—14题。
四种景观图中,适于晒盐的海岸类型是( )。
除海岸类型外,晒盐还需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有( )。
①蒸发强弱 ②降水多少 ③海水温度 ④风力大小
下图为宝兰客运专线分布示意图。该线于2012年10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全长400.74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时,途经特大、大、中型桥梁100座,隧道74座,桥隧占比93.37%。读图完成15—16题。
宝兰客运专线桥隧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复杂 ②气候多变
③冻土发育 ④避免线路沉降
⑤减少线路弯曲
宝兰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低于华北地区高铁的时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潮汐是海水的运动形式之一。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下列有关潮汐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下表为我国四个地区典型农作物统计表。据表完成19~20题。
对四个地区的判断,匹配正确的是( )。
关于四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尽管这里降水极少,但海岸地带能够形成像“云堤”一样的雾,并向内陆推进。当地人叫它“浓湿雾”,并利用“捕雾网”(如乙图)收集淡水。读下图完成21—22题。
智利沿海地带形成“浓湿雾”的主要原因是( )。
日前,当地居民积极利用“捕雾网”收集淡水。与海水淡化相比,其优点是( )。
下列GIS空间数据分类中,属于按数据结构分类的是( )。
①地图数据 ②矢量数据 ③影像数据 ④栅格数据⑤文本数据
下图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发展理论框架示意图。图中“三环”表示可持续发展三要素循环发展。读图完成24—25题。
从可持续发展原理看,“三环”的本质含义是( )。
按此理论,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性质”中有关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及其作用的基本内容。(10分)
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路线示意图。简要说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该图的教学步骤和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意义。(14分)
材料一 欧洲西部的莱茵河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严重恶化。当时的菜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十分巨大。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等国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经过不懈治理,今天的菜茵河河水干净清澈,生态良好。
材料二 欧洲西部略图(下图)
问题:
(1)分析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巨大的原因。(8分)
(2)英国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现“西牧东耕”的特征,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苏老师在“区域环境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中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大屏幕展示照片“阿拉善地区穿着衣服的羊”,引出本课主题:寻找照片背后的故事——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路;
(2)视频展示当地的典型景观及当地人给羊穿上衣服的原因(没有草,羊相互咬食羊毛),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认识当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3)视频介绍阿拉善从曾经的水草丰美到后来沙逼人退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探究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黑板上的“阿拉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图”;
(5)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才能让羊脱去衣服——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6)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并学以致用,自主探究“太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
(1)举例说明苏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开展本课的案例教学。(6分)
(2)结合材料,归纳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10分)
下面是朱老师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中的教学活动记录:
第一环节:PPT展示并说明本节课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环节:PPT展示并说明“课堂学习评价细则”。
课堂学习评价细则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就自己的活动参与度、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行等级评价
小组评价——就小组成员的活动参与程度及效果进行等级评价
教师评价——就每位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进行描述评价和等级评价
评价等级: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
说明:
①评价结果进入课程学习档案袋,课堂评价总成绩按30%的权重加入学年总评。②评价表详见学案,每节课下课前完成。
第三环节:进行“水的三态变化”小实验。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指导学生进行新课内容的学习。
第四环节:学生交流表达。
第五环节:依据“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和活动表现。学生在学案上的评价表中做出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问题:
(1)分析朱老师在第一环节教学过程中,展示并说明“课标要求”的意义。(8分)
(2)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小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作用。(3分)
(3)该教学活动反映了朱老师在评价方式上怎样落实新课标的要求。(9分)
阅读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部分内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下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过搬运作用迁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再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再次经受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或者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便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要求: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9分)
(2)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