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fenbi
下图中的文字是西周毛公鼎上的铭文,这种文字被称为( )。
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位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 )。
下图所示是唐代名窑的瓷器,被诗人陆龟蒙赞誉为“夺得千峰翠色来”。它产自( )。
古诗云:“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该诗所指的赋税制度是( )。
1436年,明朝政府下令,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 400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共计折银百万余两,解京充俸,称为“金花银”。这表明( )。
有学者说,某办事机构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这个机构是( )。
《都门杂咏》云:“时兴小戏得人和,四大徽班势倒戈。虽是园中不上座,原图堂会彩钱多”词中描绘的情景出现于( )。
太平天国前期,英国代表声称:英国“绝不左袒中国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给太平天国。英国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上海县竹枝词》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攻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词作者的态度是( )。
《清史稿》载:光绪帝“师徒挠拜,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这里的“发奋自强之计”是指( )。
1912—1936 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其相关的因素的是( )。
①中华民国建立及实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
③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四大家族对民族工业的推动
下图所示纸币开始发行于( )。
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 元,到1952年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这说明( )。
下列我国外交方针中,最能体现“君子和而不同”理念的是( )。
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世界三个相隔遥远的地区,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这三个地区指的是( )。
1774年初,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大地流行,其中写道“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此处“分手”的含义是指( )。
下图显示 1751—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是( )。
①工业革命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农村自然灾害频发迫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③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④圈地运动使部分农民流入城市称为雇佣工人
1921年初,列宁认识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滋生这一“反对”情绪的主要原因是( )。
下图所反映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 )。
从最初的西欧六国结盟到横跨大半个欧陆的28国集团,催生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是( )。
①消弭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②建立统一大市场以促进经济繁荣
③提升欧洲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④法国与德国欲联手共同控制欧洲
“二战”后建立的旨在稳定国际汇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国际组织是( )。
下图为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其作者是( )。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 )。
20 世纪初,明确主张进化史观,提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历史学家是( )。
下列选项中,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的直观教具是( )。
《卢沟桥歌》中有句歌词:“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简述这首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
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小论文?
教师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在国王授予城市的特许状中规定:任何人来到这个市镇,只消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主人的追捕:新来者虽然必须经全体市民一致同意才能留住城市,但只要无人对那一年零一天提出非议,就可算是一致同意了。此后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人对他都不再有领主权,即他成为了自由人。
——(摘编自[美]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三:
城市自治运动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也比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十九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问题: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世纪城市获取自治权的方式及其表现。(10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历史作用。(6分)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香港和澳门回归》一课的教学课程。
教师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醒目地标注香港、澳门的位置,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用多媒体呈现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教科书,在“是什么,怎么样”的答问形式上,六人一组,各有分工,你问我答,梳理基本知识。教师在巡回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出“不错”“很好”“继续问”“你说一说”等话语。十分钟后,若干学生带着本组的答问记录,到讲台前进行展示,教师予以评述。
问题:
(1)指出上述材料呈现的主要学习方式,概述这一学习方式应有的特征。(8分)
(2)分析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不足。(8分)
材料:
某校历史教师在命制期末考试题中,找到如下一段史料:“国朝设关之初, 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据此,该教师命制了一道单项选择题:
史载:“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此材料反映了“国朝”的经济政策是:
A.严禁通“番”
B.限制外贸
C.打击走私
D.杜绝外贸答案
问题:
(1)该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各是什么?(6分)
(2)指出该题在命制技术上的合理性。(10分)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 主要的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