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233网校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不包括(  )。
A、指导教学
B、选拔人才
C、评价学习
D、编写教材
2
在化学发展史上,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3
“已知用金属钠制取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
A、应用水平的问题
B、理解水平的问题
C、评价水平的问题
D、知识水平的问题
4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  )。
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B、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C、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D、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
5
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需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简称“三序”)。下列不属于“三序”之一的是(  )。
A、学生的认知顺序
B、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C、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
D、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6
下列不属于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的是(  )。
A、实验者 
B、实验内容
C、实验仪器
D、实验地点
7
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①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
③氢气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盐酸
④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收集证据是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构成要素
B、高考试卷的难度系数一般应在0.7左右
C、科学学习就是记忆基本实验事实
D、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大纲
9
以化学学科内容为基础、以传授问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属于(  )。
A、实践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0
各层次教育目标制定的先后顺序应为(  )。
A、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B、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11
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等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分别代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就此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属于(  )。
A、角色扮演
B、社会调查
C、科学探究
D、小组讨论
12
下列高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知道
B、了解
C、说明
D、应用
13
学生在学习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溴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演绎
B、分类
C、类比
D、归纳
14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  )。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C、科学技术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D、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15
NH3,分子中H—N—H的键角为(  )。
16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17
某物质的分子式是C4H10O,它能被氧化生成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醛,则该物质的结构可能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8
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19

化符合图1,其中R%为R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P分别为温度和压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气体
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固体
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气体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固体或液体
20
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且不作其他功,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

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12分,第2213分,共25)

2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6分)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6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6分)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

23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美国普渡大学研究开发出一种利用铝镓合金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下列有关该工艺的说法错误的是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分)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错误的原因。(8分)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4分)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老师:从物质组成上分析,你认为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4:我认为还有可能生成H2O2。(这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
老师: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已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那么,哪些物质才真正是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生成的产物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断。
(学生已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经过讨论,很快有了结果)
老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案做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下表即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

老师: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5:我发现试管是热的.说明反应放热。
学生6:我发现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但振荡后很快又褪色了.为什么呢?
老师:不错!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众学生:是啊,是啊!为什么呢?
老师:是啊.怎么办呢?
(征求学生意见后,老师此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
老师组织后续的探究课题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是什么因素使变红了的溶液又褪色了?(以下讨论、探究等内容已省略)
问题:
(1)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6分)
(2)根据该老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方面,任选4个方面予以回答)。(8分)
(3)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6分)
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
25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2.甲烷的取代反厘
【科学探究】
取两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如图3-3所示)。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你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
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氧化反应,,等知识.
要求:
(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4分)
 (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