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分类:教师资格/初中    来源:233网校

一、单选题
1
如图所示为物理实验室常见的一种螺旋测微器,用它测量长度可准确到(    )。
 
A、1x10-2 mm
B、1x10-3 mm
C、1x10-4 mm
D、1x10-5 mm
2
如图所示,在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闭合开关,灵敏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返向回到零刻线,闭合开关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时.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左偏转
B、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后.电流计指针稳定指向零刻线右侧某一位置
C、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时.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
D、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后.电流计指针不动
3
如图所示,一小球分别以不同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沿斜面向上做直线运
动,所能到达的最高点位置分别为a、b、c,它们距离斜面底端A点的距离分别为s1、s2、s3,对应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4
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从半球形玻璃球面射向其球心O,经折射后分别为两束单色光a和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
B、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
C、在玻璃中.a光和b光传播的速度相同
D、a光子能量小于b光子能量
5
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电荷面密度为σ,则在距离球面R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A、 
B、 
C、 
D、 
6
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图甲乙丙所示的过程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等温过程.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B、甲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该过程气体内能不变
C、乙为等容过程.该过程气体内能不变
D、丙为等压过程.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7
如图所示.发光字母F经凸透镜L在毛玻璃光屏M上成一实像,观察者处于毛玻璃屏后E处观察,则他看到屏M上的像为(    )。
 
A、F
B、
C、
D、
8
如图所示,有一固定且内壁光滑的半球面,球心为O,最低点为O/,在其内壁上有两个质量相同,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甲和乙,分别在高度不同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甲乙两球与O点的连线与竖直线00/’间的夹角分别为α=53。和β=370,则(    )。(已知 sin370=3/5,cos370=4/5;sin530=4/5,cos530=3/5)
 
A、甲、乙两球运动周期之比为3/4
B、甲、乙两球所受支持力大小之比为3/4
C、甲、乙两球运动周期之比为3/41/2
D、甲、乙两球所受支持力大小之比为3/41/2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
在某学校的物理教学计划中“物态变化”一章的教学含“温度计”“温度的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五节新课和一节复习课,针对该教学计划简述“物态变化”复习课的目的,并根据复习课内容举出相关实例。
10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
案例: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有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若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触,则
A.热量由铁块传给铝块
B.温度由铁块传给铝块:
C.热量由铝块传给铁块
D.铁块和铝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2

案例:
李老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一课的教学中,讲述了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后展示了一幅同学在操场跑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李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小亮:接力跑。
李老师:对。如果我们坐看台上观看比赛那我们会说这些运动员在……小鸣:运动。
李老师:对!运动员在运动,那运动员看我们,他会认为我们也在……小亮:运动。
李老师:很好!
小兰:老师,我认为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坐在看台上不运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运动呢?小亮: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看来,我们就是运动的。
小兰:可我们却是静止的呀……
问题:
(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原有观念对学习的影响。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密度”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材料二 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密度”一节中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我们用铝块做实验.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成一条直线。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m/g
V/cm3
铝块l
 
 
铝块2
 
 
铝块3
 
 
铝块4
 
 
 
 
 
 
体积为0时质量是0。所以根据m=0和v=0也可以做出一个点。
通过所做的图像可以直观的看到铝块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关系.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与你的猜想一样么?
结论:铝块的质量跟体积__________。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质量、质量的测量等知识。任务:(1)写出密度的定义。(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35分)